
電影《梅艷芳》VFX製作專訪
電影《梅艷芳》自去年11月上映至今,在港已錄得超過六千萬票房,成為上年度本地電影總票房第一位,電影在疫情期間上映仍有如此佳績,實在難得,而更難得的是,已經很久沒有一齣令香港人如此注目的本地大製作,更掀起了一陣入場看電影的熱潮。
電影雖然以人物傳記劇情為主,但當中的場景亦令人印象非常深刻 ,重現了梅艷芳成長中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黃金時代,故此今次特意找來該電影的VFX製作單位 Free-D workshop 負責人,電影視覺特效總監~余國亮先生 做訪問, 希望籍著介紹這齣電影的CG製作,重新喚起香港CG界久遺了的衝擊,讓有興趣入行或對CG製作有興趣的年青人,對本地VFX製作有更深入的認識。
由資料搜集到3D製作…
電影《梅艷芳》在去年11月公映,當中因為疫情延遲了上映,根據余國亮 (後稱 阿亮) 表示,他們其實早在2018年頭已經收到劇本 ,當時已經討論到有哪一些場景會出現 ,例如彌敦道的妙麗招牌 、利舞臺、尖東海傍及荔園等等 。 在跟導演開過首次會議後 ,他們已經開始預備找相關的資料搜集工作 ,直到2018年中真正開始拍攝的時候,Free-D workshop亦同時間由製作3D model 開始。
阿亮 : “最先開始CG製作的就是利舞臺及妙麗場景,實景拍攝都是在啟德舊機場空地進行,而且規劃好不同的位置 ,設置好綠布景。所以妙麗招牌 、利舞臺、華盛頓戲院 等等其實都是在附近同一地方 ,而在未開鏡之前我們同事都會先去現場睇景, 了解一下拍攝環境及大概攝影機所擺放位置 。”
燈光方面都要跟現場燈光及攝影師配合 , 例如街燈 、 紅綠燈的位置 、大廈上方位置是否有射燈射在地上,以便後期轉換CG場景配合。
Free-D workshop 團隊在3D模型的製作上主要使用Autodesk 3ds Max, 也有用Autodesk Maya做觀眾的rigging ,而Render 方面用了 V-ray ,合成則用Foundry 的 NUKE 。整個項目的管理系統就用到Autodesk Shotgrid 管理。製作上也有用到航拍及影相的方法去scan 環境用作參考用途…
阿亮說到他們製作的 Workflow 是由資料搜集開始 ,砌model 到上shader , Lighting , 待拍攝完畢後,取得到Scan footage後便做 track cam ,然後將製作完成的3D model套入影片上 , 那時開始就認真做最後打燈及合成 ,該時會做不同的版本出來,再跟一些近似的時間及環境而且靚的參考相片去做對比,營造砌合及美觀的氣氛。
阿亮表示他們近年在進行特效工作之前都會先製作Previs給導演看看,由其是一些比較難估計的場景及鏡頭,以便各方都有相同的概念,而跟shoot的同事就會在現場記錄camera data ,拍下現場的 HDRI 、銀波、灰波等的數據及現場環境燈之類 。 有些情況例如車行過便要加反射燈 ,有時也要加燈去托起環境以便後期處理等等 ,所以現場是有很多的變數 ,阿亮強調很多時都要靠他們同事在現場執生。
製作荔園時的參考資料其實相當有限 ,只能跟一兩張相去完成 ,前景亦分作不同Layer拍攝成一個有真演員的鏡頭,這樣會比較容易像真。
全3D尖東海傍
談到尖東海傍那場戲的製作 ,阿亮說到原先有計劃在真實現場拍攝後,抹走現有環境,換一些舊CG環境回去。但當到了現場視察後,便發現這方法不太可行,因為現在環境已經跟以前變化太大 ,連地上的磚都已經不同 ,所以最後全是搭景拍攝 。 他們跟美術部配合 ,美術部搭景重製演員附近的海傍環境, 其他就是全CG製作 。 原來最初預計並不是全個環境都是CG的,只預計遷就攝影機位置拍攝幾個角度所見的環境而製作相應CG背景 , 不過因為當拍攝那一場的時間比較充裕 , 最後不同位置的鏡頭位也拍多了很多,為配合這些鏡頭,結果整個尖東海傍也做成3D了!!
談到資料尋集方面,呀亮表示今次他們及美術部大家都會找到相關資料後再分享給大家,主要在網上尋找,也包括家人的舊照片,還有舊電影舊片等等,阿亮 : “不過其實好多舊片都變了色 ,而且不少拍攝環境都是out focus濛的 ,另外例如尖東海傍的 konica 大廣告牌,都是從舊的電影參考製作,這方面製作同事們都應記一功!!”
阿亮提及到美術部的製作也很認真,所以亦令到他們做CG的都更加提高水準去配合。
重建日間的利舞臺
阿亮談到利舞臺的拍攝及製作,說到當時拍攝現場其實只搭了安全島、紅綠燈及地下的路 、鏡頭不多、主要有三個。 利舞臺的三角位置,原先是預了真實有車放置 ,但後來他們發現放到3D場境後,車的path走位不對位 , 最後處理上要抹走真車,再放CG車入去。而那個利舞臺 aerial shot (航拍鏡頭) 連後面街景都是全CG製作的 !!
阿亮強調那一場的日間氣氛處理並不容易,要營造到日間清晨的感覺,得花更多心機,跟晚上的CG環景製作不同,晚上的環境可以用很多燈去襯托,相對就容易得到靚的效果,雖然render時間相對會較長,但日光日白的環境反而難去展現氣氛。最後他們試了很多光源 ,再加不同的補燈 去完成。
利舞臺拍攝有用吊雞車的頂去預定廣告牌的位置 , 讓演員知到視線位置。
“利舞臺”及”妙麗招牌”的製作環境數量都很多及細緻,到最後因場景負苛太大,在排位較後的大廈都要刪減 ,原因是團隊會盡量去跟真實的燈光亮度及色調去放進場景中,所以疊加上去打燈時都會很大負苛。
難以估計的觀眾們
問到阿亮 哪一場印像較深刻及難處理時,估不到他回答…是紅館內的觀眾,相信大家都以為漆黑中群眾很容易製作 ? 但原來前並不如此 ..
說到難處理,其實是因為他們要特別專門處理這個部份 ,因為要配合片中的快歌、慢歌不同節奏的反應,而且觀眾動作亦不能倒模一樣 。
雖然現場拍攝有真實的臨時演員演出觀眾 ,約有三百位演員 ,如果是Lock機拍攝還可以 ,但最後因為更多的是移動鏡頭拍攝 , 這些都是要全CG處理。他說到原意是使用CG Library 的 CG人及動作便可以處理完成 ,但團隊發現觀眾動作並不配合 ,故此最後還是要動用到他們的同事,以3D scan成3D觀眾放入CG紅館,再配合歌曲節湊做動作而成 …
阿亮表示最初拍攝時都有研究過觀眾身後是用綠布還是黑布作背景 ,最後他們選用黑布,說這會比較更方便後期去處理。
而這個紅館內演唱會部份 ,亦因為製作後期剪接上的轉變 , 觀眾的動態亦需作改變,所以部份就要重新做過 ,幸好的是因為近年他們團隊的製作方式改變 ,阿亮 : “以前做某一個shot可能會好死板,遇到修改的話會很艱難更改,但現在做法是整體整個場境去做 ,即使鏡頭改變了亦無需要重新由Track cam階段做起, 這亦因為在一個場景內製作一場連戲,即使改了cut,都未會重做太多工序!!”
電影當中有一個 aerial shot (航拍鏡頭) 由紅館外飛入紅館 ,這個鏡頭到飛入紅館內部的其實是全CG製作,他們做了一個CG紅館內部環境 ,而紅館內的舞台部份片段其實都是不在紅館真實拍攝的。
阿亮說到即使紅館外的真拍部分,他們都要做很多後期處理,而當他們對比當年的環境去執走現有部分時就發現到,原來八十年代跟現在的海岸線其實有很大的差別,所以要補回大量的 CG海面部份及加入船隻等去配合..
而除了剛才提及因後期剪接上的轉變要再重製外,其他部份都已經很少有翻做的情況,反而是因為他們自己想做得更好 , 可能將一些有微閃的地方重新再修整,再render得更靚。
Free-D workshop過去也處理過很多環境重製的電影, 如《拆彈專家1》的紅隧、《拆彈專家2》的港鐵站等等,問到跟這次比較在製作上有哪些不同處 ?
阿亮表示之前負責的電影大部份是處於現代環境,只要在真實的現場影相便可找到參考,但今次《梅艷芳》做八十年代的環境,現在已再難找實景參考, 而相對《拆彈專家》那類爆炸類的製作 ,那些爆炸因為牽涉更多particles及simulation 會令到製作負苛很大,不過今次這齣最難就是要營造氣氛同那種懷舊感覺,這點要花時間去掌握, 在燈光處理上要特別花功夫,阿亮 : “我們不能夠scan 亦無法影相 ,所以在製作流程上都很困難 ,雖要做更多功夫 ,更多參考 , 甚至要憑空想像 ,就例如利舞臺的天台部份我們只能靠一幅相去做 ,很考功力 !!”
`
原來除了場景外, 電影中出現過八十年代的汽車 、的士、十四坐小巴 、 舊款密斗貨車等等 ,由於他們之前都無做過這個年代的車 ,所以大多都要找資料後重新製作的。
阿亮特別提到另一個有VFX製作場景,就是劇中王丹尼在泰國居所中照鏡時見到幾個不同形像的自己那一幕 。 阿亮解說雖然這場的特技不算難處理,但要先跟導演及攝影師去計設鏡頭位置 , 及分不同的layer 後期製作,並在Nuke做合成。阿亮 : ” 前期較花時間及溝通出來的結果,我們都有做過Test出來 ,最後拍攝由其他演員扮演梅艷芳, 再comp回主角同位置的面相回去, 最後效果都唔錯 , 就我們公司多數的特技都是爆破那類佔多 ,今次有這個較重文戲的特效對我們來說是個很不錯的體驗!! “
說到跟導演的溝通,原來導演差不多定期每個月都會到亮的公司看看進度 , 一般而言他們會首先演示一個灰色的Layout ,未有打燈的狀況 讓導演先看看構圖 ,跟著就逐步加內容入去,例如有汽車經過的話再加車,看看是否適合,再有燈光等等,之後再加真實footage ,最後就是合成畫面 ,阿亮表示他們其實都將製作做到已經可以presentable 才會給導演看 ,那樣大家就不需要”估估下” ,而且片段都會是順一段落展示 ,好讓導演更易理解。 阿亮補充 : “我認為如何在客戶前 present 都是一個好學問,何為present 順利 ,又令員工執得順服而又present 到個客,要令個客清楚明白你今日 presnt D乜是很重要的,因為如果導演或者個客睇唔明白而令到佢轉idea 的話,團隊可能就要重新做過 ,這是對製作很大的影響!! “
香港的VFX路很難..
近兩年香港因社會局面及疫情關系受很大的困擾,而香港電影市場明顯也受到影響,作為從事香港VFX製作多年的阿亮,表示公司亦受到有影響,他說到雖然工作仍然都有,但相對一間有三四十人的公司來說仍然是很的大挑戰, 唯有在這段時間學習新的技術,例如 熱門的 LED Wall Virtual Producion、研發CG角色,增值一下公司,也有開發內部的自家製作等等 。 現在他的公司仍有幾齣電影特效製作正在進行中 ,他希望可以繼續支持下去 …
Free-D workshop自行開發不少工具,也有CG角色的研發。
經常見到他們公司在CGV討論區上招聘 ,最後要問到阿亮,他們人手是否仍很短缺呢 ? 哪些崗位又較難請人 ?
阿亮表示情況頗為嚴重 ,他說 : “很欠人手,我有問過新請來的畢業生,才知道原來很多同學讀完相關行業的課程但都不會入行 ,可能去做Game或者其他工種,以前我們的年代 ,出來做影片製作的人終極目標都是做”電影”的 。 但現在媒體太多了 , 目標也有很多選擇…”
阿亮說 : “我們較難請 FX 及 Model的人 ,可能做 3D Model 人才選擇較多吧,可以做玩具業或者game之類 。而FX就更難請 ,所以我常跟同事說這行最值錢是做FX ,香港VFX 就是多爆破FX這類 ,會很搶手的啊! ” 。 呀亮補充其實Motion人才也難請的 ,由其是”做得好”的animator..
最後,再請阿亮給新入行的朋友一點提議 ,阿亮 : “其實呢行很好玩 ,如果你做到效果出來,作品好,會有很大的滿足感 。而且作品會確實的紀錄在電影內,這比其他製作工種都很不同。有心入行的話,最緊要不要怕會蝕底,要從工作中吸收經驗,如果有能力的話最後都會做到自己的創作,其實…人生也不是這樣的嗎 ? (哈哈哈!!)”
訪問就此結束,再次感謝余國亮先生接受專訪 !!
在香港收過了六千萬票房的《梅艷芳》應該大家都看過了,想重溫多次的話剛好在下月(2月2日) 在Disney+ 平台可無限次重溫,而且是導演版本 !! (這篇不是Disney+ 廣告)。
剛才說到香港VFX的路難行,但現在香港有哪一行會易行呢 ?! ..不過路還是要行下去吧!? 近日其實有一個新的VFX協會正在籌劃當中 – 「香港電影視覺特效協會」 … 而今次專訪的余國亮先生 (阿亮)也是協會會長之一 (另一位會長是《明日戰記》導演 – 吳炫輝 生先) 。成立協會目的當然是希望在這難行的時候更加團結同行,而且希望做多點事,去吸引新一代VFX人加入 …對呢..大家都知難請人吧!! 我們CGV當然也全力支持 !!!! 也希望同業們能夠團結起來吧!! ~~ 加油 !!
‧ Free-D workshop 網站 : http://www.freedworkshop.com/work.php
‧ CG-Forum 討論區 – 招聘板 : https://www.cgvisual.com/forum/viewforum.php?f=11
‧ 回顧 CGV 以往有關 Free-D workshop 的訪問 :
‧ 【專訪】香港CG爆破團隊 Free-D workshop
‧ 《風暴》(Fire Storm) – The making of CG Central
‧ 《歲月神偷》 (Echoes of the Rainb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