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ta Digital 電腦特效多面睇
今年Weta Digital在Siggraph Asia的Feature Sessions裡有四個會議項目,內容包括有電影"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Avengers:Endgame)和"雙子任務:疊影危機"(Gemini Man)的電腦特效製作,一個在天幕投射電腦動畫的演唱會技術介紹,還有和多間製作公司一起討論,關於項目管理和製作程序,並分享他們如何讓質素與資源上取得平衡的經驗。
在MCU裡的大波士Thano,是靠motion capture來獲得動態資訊的全CG角色,但是在電影裡觀眾看到的肢體動作,都是需要經過調整,才能夠配合角色當時的情緒和行為,表現出恰當的動作及姿態。如果你有觀看過近兩集的"復仇者聯盟"電影,應該了解"終局之戰"的Thano是比上一集的他年輕的。比較在"無限之戰"(Infinity War),當時的Thano已經歷大小戰爭亦有多顆寶石在手,只是執行他深信滅絕半數人口的邏輯為目標,和"終局之戰"(Endgame)裡剛展開東征西戰的他,情緒上是有很大差別。一些最基本的角色步行動作,他們都加入了一點點調整,Sidney Kombo-Kintombo形容為像一個國家總統,揚首寛步的姿態來表現Thano的霸氣。
至於臉部表情亦是利用motion capture方式獲得動態數據,這些表情和五觀的動態變化是由Josh Brolin演繹出來的,Weta Digital 取得數據並非直接放上Thano的臉上,是先放在Josh Brolin的CG 臉上"Actor Puppet"來調整,完成修葺後,最後才放上Thano 臉上。
Sidney還介紹電影的最後一幕大混戰場面,關於Body Posing 和復活了的蜘蛛悏,他的超越人體極限的高難度動作,由播放測試影片來解釋整個製作流程。當中也有些被刪剪了的片段,如例Ironman 和Pepper一起戰鬥時,竟然來一個互相擁吻的畫面。其中亦有一些穿崩蝦碌鏡頭,讓在場觀眾除了欣賞精彩的技術分享之外,多添一分娛樂。
最後就是介紹大戰中的Crowds,前期設計時用上Previs來預覽畫面效果,畫面左右兩邊分成正邪兩派,各自有其隊伍而且人數眾多,角色亦需要在動作上互相配合,十鐘分動作場面,Previs工作就花了兩星期才完成。
另一套Weta Digital有份製作特效的電影是"雙子任務:疊影危機",重點當然是23歲版Will Smith全CG角色。由Guy Williams來為觀眾介紹如何製作出這個極似真人的CG角色。
首先是找年輕時的Will Smith參考資料,大量劇照和片段主要都來自電影"Bad Boy"(重案夢幻組),當時剛好記錄了25-27歲時的Will Smith,利用這些素材就可以開始建造全CG的Will Smith第一步。Williams解釋他們不是直接用這些素材來建模,做出年輕版的Will Smith(Junior),反而是利用USC ICT Light Stage把現在51歲的Will Smith掃描,先製作成數碼模型,再透過參考素材來演化成23歲的Junior數碼角色。製作過程當中包括很多臉形和體格修正,從多角度地對照參考資料,花了很長的時間才調整出一個相似度非常高的模型。
全CG角色能否讓觀眾分別不了真假,主要是角色的臉部展示出來的效果。一般製作真人臉部質感,總是分段掃描該演員的臉孔,再把輸出圖像貼上3D模型上。但Williams認為這樣做出來的效果沒有立體感,變得不真實,沒有生命力。所以他們分析Will Smith照片上臉部的毛孔分佈,列出之間相連的一條條路徑,這些亦是當臉部肌肉變化時,皮膚上的皺紋方向產生的依據。路徑不是平面的,根據路徑的深度變化,毛孔亦是立體分佈在3D模型上。透過以上的方法,臉部表面產生了像一個足球上的紋理,當然精細度高得多,模型最終用上了一千二百萬個polygon mesh才能表現出毛孔和連接它們的皺褶。
控制這些複雜的模型來製作臉部表情,是使用Weta Digital自家的Facial Solver來推動Facial Puppet,因應拉動臉部肌肉而做出皮膚伸展的動態變化。除了臉部模型,眼睛肌肉丶皮下血管和皮膚的Shading也是需要配合得宜,他們把每一個細節部分都研究得非常仔細,再真實地模擬出來,才能做到與真人一樣的數碼角色。
至於拍攝Will Smith和全CG的Junior近身對戰或演對手戲時,另一個黑人演員Victor Hugo擔當Junior和他一起在鏡頭前演戲。有真人對著做對手戲,比對著空氣表演,演員眼神及表情便有了焦點,表現會更出色。但是,這個全CG的Junior在電影?的表演,其實也是由Will Smith演出的。Williams稱這種拍攝方式名為AB 拍法,先由Will Smith和扮演Junior 的Victor Hugo拍一次,然後倒轉過來,Will Smith扮演Junior,Victor Hugo扮演Will Smith給他做對手戲。因為Will Smith在拍攝時戴上一組掃描面部動態鏡頭,亦穿上一套掃描肢體動作的衣服,收集到的動態數據就是應用在全CG的Junior身上。因此,Will Smith是一個人分演兩個角色。
整套電影?的危險鏡頭,其實亦換上全CG的角色來演出,好像以下一幕飛車追逐戲,大部分都是CG角色來擔當的,甚至乎路上的汽車也是全CG的,但透過電腦後期合成後,真是難以分辨真假。會議上看到的版本是從綠幕前真人演出,再加上CG電單車丶角色人物和背景,一步步讓觀眾了解整個製作流程。也許你未必喜歡這套電影,但是Weta Digital在電腦特效和數碼角色上的表現,確實令人感到驚嘆。
Weta Digital除了電腦特技亦有製作全CG動畫,像是電腦遊戲?的動畫,是即時利用GPU Render出來的圖象,投射在一個如香港太空館天象廳?的天幕上,這是用於一個演唱會裡的360度的舞台背景。
這個是Childish Gambion的表演,整個舞台效果由Weta Digital和2n Design合作建造。因為背景是一個160呎天幕投射的動態影像,要設計和預覽效果就用上了VR裝置,方便即時360度模擬舞台及場地環境。
圖像由Unreal Engine以每秒60格輸出,把5.4K x 5.4K的CG畫面分為由五部用上NVIDIA Quadro P6000顯示卡,以Frame Lock方式同步輸出到13台雷射投影機,再組合投射到天幕上。單單軟硬件的設定以令人大開眼界。
演唱會表演是需要即時對舞台氣氛或台下觀眾的情緒來調整,天幕上的影像是可以透過DJ利用如調節音樂的推桿panel,來即時改變影象的動態丶光影和渲染效果。
Weta Digital還有一些討論會在不同時段舉行,如項目管理及優化製作程序的研究。我亦參與了Weta Digital搞的有關Deep Learning的入門級課程,前半堂還可以白明,我專科並非程式編寫,一小時後就不得不離場了。
Siggraph Asia的內容多元化,總會找到你有興趣的課題。坐下來聽得一頭霧水,便盡快抽身離場,門外還有很多有趣的活動正等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