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腦水墨動畫的點滴

繼暑假檔期已經上映了的香港動畫電影《大偵探福爾摩斯:逃獄大追捕》之後,再有剛剛獲得「第七十六屆威尼斯影展」最佳劇本獎的《繼園臺七號》,又一次證明了香港動畫電影是熠熠生輝!思之想藉著一篇研究文章,跟各位CG人分享一吓大家可能已經忘掉了,卻又曾經璀璨過的──中國水墨動畫在香港的近期發展之一二。

事源是十多年前的一次學術會議,筆者為了準備報告,訪問了多位香港水墨藝術家和動畫師,暑假時把資料重新整合後發現香港的電腦水墨動畫其實還有很大發展空間,在創作人材和軟件發展方面,香港都是人才濟濟的。由香港科技大學畢業的Dr. Nelson Chu 就一手一腳開發了不同的水墨模擬程式 (simulation engine),例如「墨戲」,然後再編寫出「寫意」這套電腦水墨繪圖軟件,英文名稱是「Expresii」。「墨戲」可以仿效毛筆寫字和寫畫的筆觸而「寫意」就能夠模擬出彩墨的渗化效果,非常適合做水墨動畫創作。很多本地和海外的畫家,​包括王無邪先生,還有動畫師和設計師們都讚不絕口。相關的技術和測試詳情請大家參考下列的超連結。

思之在本文想簡述一吓筆者所研究的香港電腦水墨動畫創作和中國國畫的美學關係。水墨動畫其實是由1960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所出品的《小蝌蚪找媽媽》開始,這齣短片的兩位動畫導演就是鼎鼎大名的特偉先生和錢家駿先生,他們被譽為是「中國水墨動畫之父」。此後的幾齣中國水墨動畫片都能聲名大噪,在國際動畫界獲獎無數。但在80年代之後就沉寂了好一段時間,期間有些動畫師移居了來香港,他們一併把中國動畫的製作技術帶來了香港。

另一邊廂,香港的國畫發展也經歷了「新水墨運動」的洗禮。新水墨畫漸漸受人重視,筆者覺得連帶香港的動畫師也受其影響,創作出新水墨動畫的美學境象。筆者當年訪問了好幾位動畫師和動畫導演,分別有Buck Mok,Vincent Yeung & Ein Yeung,還有桂濱。他們在創作時都分別採用了不同的表現手法來處理國畫的美學,令他們的水墨動畫片呈現出中國水墨畫的特色。例如Buck Mok在創作他的短片《白石阿芝》時就參考了齊白石的畫風,而他的另一齣短片《武松日記之打虎》則採用了「嶺南畫派」的風格。Vincent Yeung & Ein Yeung的《A Hero who commands the sky》就充分發揮了CG 技術來表達國畫和中國功夫的神緒。而桂濱就有效地運用到3D 的特性來處理「中國工筆畫」裡的散點透視和「手捲畫」等的表現特色。有興趣的讀者請參看筆者的原文

中秋將至,希望過節氣氛能夠為香港CG人帶來一些正能量,與家人和朋友歡度佳節。祝大家中秋節快樂!

參考資料及原文超連結:
http://www.expresii.com/
http://www.expresii.com/blog/previous/6?fbclid=IwAR3PsxJD9h6e5plRjMDU7Z2l7eZvHgJSiAIVjR5MAFzAO1MrGo0xbCkaT2A
https://osmmhk.wordpress.com/2019/09/03/a-brief-account-on-the-contemporary-digital-ink-wash-animation-in-hong-kong-an-aesthetics-endeavor/#more-436

Social media & sharing icons powered by UltimatelySoc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