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學者的智慧
昨天的蘋果新聞網報導了一位日本人自學廣東話和中文的故事,他是個名副其實的【香港狂迷】,由介紹港產片至唱廣東歌,通通都難不到這位香港通,最令我驚嘆的是這位日本先生竟然說:「… 香港人都要學好啲廣東話 … 以及香港人要多做啲用廣東話的文化活動,例如詩和粵劇。」十年前他更研究廣東話發音及鑽研出一套自創拼音系統,讓日本人能夠容易些掌握廣東話的元音、輔音、聲母和韻母等。他現在是用自己編寫的教材,開班教其他日本人講廣東話。思之雖是土生土長香港人,母語係廣東話,但絕對不敢開班教授廣東話的拼音法,也根本不懂廣東話的音調與音節等東西 ─ 這些是語音學 (Phonetics) 的知識。
這位「自學者」是否天才?他有甚麼秘訣?怎麼可能會無師自通!原來人類天生是懂得自學的,自古以來就有很多自學成才的人,例如著名國畫大師 齊白石先生,因年少家貧,他只憑一本《芥子園畫譜》自學畫畫和木刻;而《義勇軍進行曲》的作曲家 聶耳先生則是自學了笛子、二胡、三弦還有月琴等樂器。外國人的例子可由佼佼者愛迪生說起,這位大發明家從小就是「在家自學」(Homeschooling),是自學者的典範,還有創辦「維基解碼」的阿桑奇 Julian Assange,大家都知道他是自學 programming 和 hacking。思之亦曾經分享過認識很多 CG人其實也是「自學者」。那又為什麼今天能堅持以自學為主的學習者會寥寥可數?這個問題大家都有著不同的體會,待將來再討論。
「自學」背後是有一套很科學的學習理論,這理論大致上是說明學習觀念和實踐規範等概念。「學習」被定義為是一種獲得新知的過程,具有 “主動”而複雜的特性。「學習」是指學習者正在執行認知過程和建構概念的行為,它必定是學習者的 “個人” 行為。成功的學習是該學生憑著他/她的先驗知識 (prior knowledge) 和先驗概念 (preconception),再加上新獲得的 “知識” (該堂課或閱讀或 hands-on 等學習行為中所吸收到的資訊) 所結合而產生 “自主” 的重新認識,我們叫這做 “認知” 後的結果,這個過程通常會反映出學習者對學習的智慧(請參閱之前的《淺談近代教育理念和 Open Source 的由來》文章所談到「認識」與「認知」的定義)。
上述通過自學廣東話和中文而最後變成香港通的這位日本先生起初只是因為喜歡睇港產片,覺得廣東話好得意、幾好玩 ! 從聽電影對白以及聽歌開始,慢慢發展出一套廣東話拼音法則,原意是幫助自己學習,但經過長時期的堅持不懈,悟出了廣東話和正體中文字 (他在訪問中是說 “繁體字”) 的大道理,甚至返過來勸喻香港人要珍惜廣東話和正體中文字的價值,這就是一位「自學者的智慧」其中一個最好的例子了!
資料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com/lifestyle/realtime/article/20180728/58489511
『思之』是代表筆者對CG的情懷不衰,縱然已退伍,仍然心繫此門藝術,「思之若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