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近代教育理念和 Open Source 的由來

甚麼是「教育」?甚麼是「學習」?上星期的 post 提到這兩個詞彙,你會怎樣分辨它兩呢?

先讓我簡單介紹一下近代教育理念和 Open Source (開放原始碼運動) 的由來吧。遠在民國時期帶領著中國教育及學術體制改革的教育家 蔡元培先生於 1922年發表了《教育獨立議》一文,文章裏他說:

「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們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於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給抱有他種目的人去應用的。」

蔡先生的「教育獨立」核心思想本是希望奠定二十世紀後中國現代教育模式的基礎,他認為教育應該是着眼於未來,是求長遠的效果,絕對不能在短期內實現到它的成果,這其實是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簡單道理。

而來自西方的「Openness」概念運動其實是源自於 1983 年 Richard Stallman 所發起的 GNU Project ,他想寫一個全新的 Operating System (電腦操作系統),但又想兼容當時的 Unix 系統,所以便發起這樣的一種開源協作模式 (詳情請參閱 https://www.gnu.org/gnu/initial-announcement.html) ,因此而啟動了開放式軟件的嶄新領域 (其後再延伸至 ‘教育與學習’ 這範疇的貢獻)。兩年後即 1985 年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正式成立了,這樣就促成「Free and Open-Source Software」(簡稱為 FOSS) 以至「Open Access」, 「Open Content」及「Open Knowledge」等等協同運作模式的發展和不斷壯大,並且推廣了開放原始碼 projects 的實行原則。這種實踐模式的 Open Projects 一直發展及演變至今日的「開放學習」這種 ‘實踐’ 和 ‘學習’ 並存的方案。再加上另一位 FOSS 主要領導者 Eric Raymond 出書探討 “駭客社群” ( 現在我們叫「創客」) 與 FOSS 的開發和應用及「Crowdsourcing」的探索,促成了整個 Openness 運動得以發揚光大,匯聚了很多資源並且成就了今日我們都一定非常熟悉的 Linux 系統, Android 系統, Gzip, VLC media player 與 Blender 等 Open Source工具,而 3D-CG 方便還有 Sony Pictures 的 OpenColorIO; ILM 的 OpenEXR 和 MaterialX; Pixar的 OpenSubdiv, OpenTimelineIO 和 USD; 以及 Sony 和 ILM 合作的Alembic (http://www.alembic.io/) … … 你或許會問這些公司為何都會參與 Open Source 運動?將來再討論這個問題。

大家有沒有批評過現今香港教育和學習狀況呢?筆者不時讀到很多像這樣形容當今教育政策下的負面評價 — “香港教育已迷失方向”;“香港高等教育市場化”;“大學普及化造成惡果…”;“香港高等教育與專上教育經濟發展造成香港教育「營商」生態”;“ 高校與商業機構已沒有太大分別”; “… 這是工業生產模式的教育 … ”;“… 大學作為一個職業訓練所,所有人都是生產流水線上一個馴服的小零件 … …” 這種只強調高等教育大眾化和標準化的教育政策只會令更多學生不懂得學習的需要,不懂得學習的目的。

筆者同意「教育」的而且確是一個系統,教育是由多個體制 (包括政府) 所控制著,但 “學習” 其實是自主的,中三或以下的學生不能不上學,但可以選擇不學習。另一方面、學生可以上學考到高分數,但仍然沒有真正地學習過。學生可以成功畢業但沒有‘發展自己的能力’ (上述蔡元培先生的定義) 。他們認識 (know) 知識但沒有認知 (a conscious mental process of knowing) 所學到的知識,所以沒有能力發揮和發展自己的知識與技能。例如學 Maya 時只認識和牢牢記著操作 Maya 的程序而沒有認知到控制 Maya 的 CG 運作,這種記憶學習法只能訓練出機械式的操作員,絕非學習 Maya 的技能和 CG 的知識, 更不能學到成為一位 3D animator 的知識! 你同意嗎?

下次再談 FOSS 和 Open Movements 怎樣影響到西方的教育發展吧。

Social media & sharing icons powered by UltimatelySoc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