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三層認知學習」另一實例

昨晚忽發奇想,希望再一次以外國人學講廣東話及學粵語的「三層認知學習」來解構「自主學習行為」與「元認知」之間的關聯性作用,希望大家能對學習行為有多些認識,嘗試發揮在深造自己喜歡的 CG 領域上,成為「CG 自學者」,一展所長,造福香港 CG 界!

昨天晚上 ViuTV 節目《經緯線 ─ 講乜話?》(http://viu.tv/encore/now-report/now-reporte125gong-mat-wa-tiu-chut-yi-si-mung) 裏又介紹了另一位教人講廣東話的外國人,恰巧他也是位日本先生,跟筆者之前所提及到的 Mora 先生一樣 (請參閱《自學者的智慧》及《CG自學者的智慧》文章) 由於喜歡這獨特方言而學廣東話,再鑽研廣東話的發音,之後分別再學會以及深造中文,繼而發展至廣東話的聲調拼音法與及粵語詞彙等這些專門學問,甚至乎達到屬於學術範疇裡的「語音學」及「語言學」知識。就如 Mora 先生自創的廣東話拼音系統和片岡新教授的「自十九世紀至今廣東話發音和用字的演變」項目研究,都是因為學廣東話而觸發他們的求知心態而去發展自主學習。這兩個學習現像並不是無獨有偶,而是『發展學習』的一種行為模式或自主學習過程而矣。「自學者」們總會有序地拓展至更深層次的知識領域,能持續地開展下一個階段的目標,漸漸實踐深度學習,培養和衍生出終身學習精神。

思之根據「三層認知學習」分析了兩位日本先生的三個認知層面 (Learning loops) 後繪製了下圖:-

第一層的「Acting」行為分別是以“認識”和“記憶”為主的操作或應用學習 — 聽、講然後讀的認知,直至達到相當溝通能力以後,倆位都對純粹應用廣東話背後的中文 (粵語) 很感興趣,進一步探知廣東話的來龍去脈,重新“規範”和作“關聯” 性的研究,提出有趣的題材意念延續學習。Mora 先生選擇鑽研聲調拼音法則而片岡新教授就深造粵語和詞彙演變。最後的「Transforming」階段是擴大廣東話現象的範疇,他倆都把廣東話學習議題拓展至文化層面的學問裡,這是一種看法/模式的轉變,讓他們能夠成為專家。

他們兩位都同樣對廣東話有「手到」(practically) 的實際操作能力,並且能夠「心到」(theoretically) 地思考廣東話背後的含義,願意花時間去查考粵語的來龍去脈,願意花心思去探知、深究並查證廣東話與中文之間的關係和歷史演變,最後發現了許多連香港人也沒有留意到的廣東話文化與傳承的價值,連帶其香港式廣東話、粵劇和粵語裡所保留著的中古漢語之精髓這些重要學術資料。相比起很多香港人更懂得廣東話的語法、正音及不同詞彙,知道更多粵音的平仄押韻等深層次知識和學問。

最後倆人都異口同聲提醒我們:「香港人都要學好啲廣東話」!思之覺得他倆都是典型的『發展學習』好例子。

Social media & sharing icons powered by UltimatelySocial